豫都网 > 健康频道 > 疾病百科 >

国外旅游被排斥的中国人

[摘要]国外旅游被排斥的中国人,最近几年来,虽然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越来越多了,但是中国人在海外面临的歧视及偏见并没有少,通过各类媒体的报道与放大,公众能接触到的相关负面信息甚至逐渐增多。 就歧视而言,中国人在海外的身份是多元的,包括游客、农民工、白领...

  国外旅游被排斥的中国人,最近几年来,虽然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越来越多了,但是中国人在海外面临的歧视及偏见并没有少,通过各类媒体的报道与放大,公众能接触到的相关负面信息甚至逐渐增多。
 
  就歧视而言,中国人在海外的身份是多元的,包括游客、农民工、白领留学生等,他们遭遇的歧视也因此呈现一种多元的状态。
 
  不受欢迎的中国游客
 
  至2012年,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出境旅游消费国,年出境8300万人次。不论是北美、南美,还是欧洲、大洋洲,只要是有些名气的旅游景点,常年可看到熙熙攘攘的中国人。
 
  中国游客形形色色、人声鼎沸,虽然带动了全球旅游市场,但同时也遭到外国人的诟病。
 
  一些外国人对中国游客缺乏好感,主要是认为他们不懂礼貌——除在餐馆和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还不遵守公共秩序,乱丢垃圾,随地吐痰,不冲厕所,插队,闯红灯,拿走卫生间的免费卫生纸、餐厅的刀叉,在风景如画处大吃自带食物,对空姐等服务人员缺乏尊重,不给侍者小费……以至于一些旅游景点专门设立中文警示牌,想约束一下中国游客的行为。根据最近的调查,在全球不受欢迎游客中,中国游客排名甚高,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游客。
 
  近几年中国游客在海外的奢侈消费也广受诟病。2012年,中国人的境外消费总额达1020亿美元,其中65%的消费都用于购物,特别是购买奢侈品。大手大脚的中国游客,常常不自觉地给自己塑造了一种“暴发户”的形象。上世纪早期,英国人对美国人也有一种“暴发户”的印象。富裕起来的美国人大把花钱、四处消费,倒被囊中渐渐羞涩的英国人视为“土包子”。也难怪,若是没文化、没教养,纵使有钱,也没有尊严。
 
  农民工、白领与留学生境遇不同
 
  相比于“不差钱”的中国游客,有一个群体则是因为“差钱”而受到歧视,他们就是在非洲、拉美和俄罗斯等地打拼的中国农民工。
 
  虽在国外有相对较高的收入,但他们的衣食住行、生活状态与国内的农民工并无区别。这里面有消费观的原因,中国农民工的收入在国外并不算低,但他们基本上不消费,都寄回家里,所以自身很难维持在当地人看来比较体面的生活。即使在一些非洲国家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有一些当地人认为中国农民工低素质、缺乏道德和教养。一些国家还把中国农民工当成潜在的偷渡者,给予“重点关照”。
 
  当然,中国农民工也有很多受外国人尊重的方面,比如勤劳、好客等传统美德。其实,歧视和尊重是并存的。可喜的是,近年来已有不少中国农民工在非洲和俄罗斯远东等地与本地女子通婚,结下美满姻缘。
 
  同样是在海外打拼,大量的华人白领、科技人才多拥有令人羡慕的工作职位及丰厚的薪水,但他们也面临融入当地文化的困境,这也可以说是某种意义上的“歧视”。或许是受文化传统的影响,不只是中国人,其他亚裔也很难融入西方社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方缺乏接受亚裔的意愿。
 
  至于在海外留学的华人学生,由于他们的组成本身就很多元化,所以受到的歧视自然也是多元的。
 
  上世纪80年代,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印象普遍非常好。当时,除了中日关系全面回暖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那时候能有条件赴日参观、学习的中国人类型相对单一,主要以留学生和外交、技术人员为主,他们的整体素质是比较好的。但今天的情况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中国留学生已日益多元化,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富二代”或“官二代”。他们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大量出现在日本、欧洲、大洋洲、北美等地,这部分留学生在国外少有好的形象,受歧视的原因主要在于自身,不必多说。
 
  文化差异与中国式陋习
 
  人际传播研究中有个概念叫“传播距离”,是指跨文化人际交往中常常存在“距离感”,虽然肉眼观察不到,但它却存在于言谈和态度之间,主要表现为人们对不同文化和其他族裔的人反感、排斥甚至怀有敌意。
 
  有一种说法是,在欧美国家看一个中国人和当地人融合的程度,要看他在节假日时收到西方人的问候、电话或卡片的数量,看西方人愿不愿意跟他度周末,愿不愿意跟他去钓鱼、打高尔夫、喝咖啡。整体来看,在海外的中国人有很大一部分处于离散状态,入乡不随俗,不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甚至由于不了解当地的文化传统而说不该说的话,做不该做的事,这也导致他们很容易被当地人漠视甚至误解,进而被歧视,被边缘化。而宗教信仰的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拉开了不同文化的距离。
 
  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中国人移民海外的数量不断增加,一些中国特色的陋习也传至世界各地,一些中国文化中的“约定俗成”,不仅被外国人诟病,还微妙地影响了当地的社会关系。
 
  在美国的一些社区,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当地老师开始收学生家长的贵重礼物。这是因为,小区里的华人家庭常常给老师送礼,而白人家长不得不被迫“学习”,因为他们担心:若不送礼,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业?
 
  “旅行之中无耻辱”
 
  中国人在国外受到多元的歧视,原因是多方面的。事实上,中国近年来的发展确实是太快了,这个世界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来接受如此庞大的人群突然到来,而中国人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来融入这个复杂的世界。
 
  就中国人而言,更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消除或者减少各种歧视。因为,中国的现代化大门仅仅打开了一百多年,且时断时续,而中国文明与全球文明的对接,还远未完成。
 
  上世纪初,晚清重臣李鸿章出访英国时,曾把一口浓痰吐在英国女王的皇家地毯上,被认为是此公外交生涯中的一次“伟大胜利”。民国初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的演讲中曾提到,“随地吐痰和任意放屁”是中国人的两大毛病,并为此而痛心疾首。今天,随地吐痰这一陋习,并没有彻底改变。其实,中国人并不会在自家屋内吐痰,可一出家门,情况就会大有不同。这说明,一些国人在骨子里仍然缺乏对公共空间的尊重。这一点如果不能努力改变,那就很难赢得世界的尊重。
 
  当下中国人在海外的境遇,与30年前的日本游客有不少相似处。上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后,也曾掀起一阵出国热。当时,巴黎的旅馆内和埃菲尔铁塔下,常常挤满了吵吵嚷嚷的日本人,而他们也因此饱受西方媒体的批评。当时还有西方学者解读说,这是因为东亚特别是日本有一种传统观念,叫做“旅行之中无耻辱”——出门在外做什么都可以,无关道德和耻辱。
 
  面对批评,日本社会进行了反思,也做出了积极的改变。近年来,在BBC和世界性旅游组织等机构的调查中,日本人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不受欢迎的游客”变成了现在“最受欢迎的游客”。
 
  显然,中国人正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也需要对自身进行相同的反思,并做出积极的改变。
 
  改善个体形象,改善国家形象
 
  中国人如何改变自身的形象和境遇?可以看看美国是怎么做的。
 
  上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全球扩张,出境人员数量很大,其在世界各地的形象一度颇为不堪,并受到各种歧视和排斥。为改善这种状况,美国国务院下设驻外事务处邀请了一流的文化与语言学者讲授跨文化技能,大规模地培训外交人员、援外教师和志愿者等出国人员。比如,要去哪个国家,就要对该国文化有全面的了解,学习当地的语言、礼仪,培养与当地人打交道的能力,等等。这项计划的目标就是改变美国人在海外的个体形象,进而改变整个国家的形象。美国的这种努力一直持续到今天,现在其驻外事务机构的培训课程已达到600多门,每年培训人员超过10万人。
 
  中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大规模培训机构和课程,但旅行社、海关等可以给出境的国人特别是第一次出境的人提供一些文化与礼仪方面的材料,从细节处入手,告诉他们哪些环境不能大声说话,告诉他们去教堂不能穿拖鞋和短裤,等等。
 
  

《国外旅游被排斥的中国人》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health.yuduxx.com/jbbk/348187.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评论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